首页

女主女王调教踩踏舔脚视频

时间:2025-05-24 10:14:53 作者:中国驻悉尼总领馆提醒领区中国公民加强人身安全防范 浏览量:21460

  中新网长春3月24日电 题:走近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绝学”代有才人出

  中新网记者 郭佳

  成功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释读,单字奖励5万元。

  中国文字博物馆自2016年发出该“悬赏令”以来,获奖者寥寥。2023年底,吉林大学两位学者分别以“臺”和“觴”二字的考释摘得两项大奖,在学界和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

  近日,记者走进这座中国古文字学研究重镇,了解它的历史传统和当代使命。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文字学系系主任何景成应约受访介绍,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奖的获得者,大部分是吉林大学的毕业生,包括第一批甲骨文释读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蒋玉斌。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从19世纪末发现至今,破译、释读始终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在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的带领下,自20世纪50年代起,吉林大学甲骨文研究逐渐迈上正轨,不断取得重大成果。

  何景成师从吉林大学吴振武教授(于省吾学生)学习古文字学,发表过大量学术文章。他说,目前古文字研究者案头必备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甲骨文字诂林》《甲骨文字诂林补编》等大型参考书籍,都是吉林大学学者领衔编撰的。

何景成(左三)给学生授课。张瑶 摄

  古文字学是一门识读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并利用古文字材料研究语言、文献、历史等问题的学科。由于门槛高、培养周期长、难出成果等原因,被视为“冷门绝学”。

  何景成说,即使在古文字学最冷门的时候,吉林大学也没有间断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现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不少都是吉林大学的毕业生。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古文字学人才一直以研究生为培养起点,直到2020年中国教育部推出旨在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强基计划”后,才使这种模式发生新的转变。

  2018年,上高中的郑州女孩李盈玉看到语文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甲骨文“马”字时,她仿佛感受到了召唤。2021年,18岁的李盈玉高考后便开始寻找一所有古文字学专业的学校。

  正是这一年,作为中国“强基计划”试点院校的吉林大学在考古学院开设了中国首个古文字学本科专业,当年招到9名学生,李盈玉是其中之一。目前,这一专业已有27名学生在读。

  吉林大学古文字学专业实施精英式本研贯通培养模式,符合培养计划要求的学生均可转段进入研究生培养,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行小班化管理,每个班除了配备辅导员以外,还有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何景成是第一届本科生的班主任。

  何景成介绍,古文字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的学科方向比较多,例如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历史学、音韵学等,这些是学生在本科阶段必须经历的基本训练。

李盈玉(右一)与学长学习交流。张瑶 摄

  李盈玉很享受大学课堂的氛围,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老师有时会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讲课,把想法分享出来供大家讨论。“越深入地学习古文字,越能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她说,虽然学习的内容比想象中更多、更难,但她还是乐在其中。

  何景成表示,设置本科生专业从培养成效看达到了预期效果,多数学生有志于从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也开始深度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有的学生还获得了一些重要奖项。

何景成(右一)带领学生分析“保”字。张瑶 摄

  何景成表示,文字考释是古文字研究的基础工作,伴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快速发展,出土古文字资料井喷式涌现,包括文字考释在内的古文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在古文字基础研究之上,如何深度融汇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理论和知识,全面阐释古文字资料在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重要价值,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何景成表示,这项工作做得好,对古文字考释也会有重大帮助。

  近年来,吉林大学古文字学科团队承担着中国国家新闻出版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华字库”工程第七包“两汉、吴、魏、晋简牍文字的搜集与整理”的研发任务,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一般项目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1项,国家语委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科研项目5项等。

  此外,吉林大学古文字学科还通过文理交叉,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方向,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古文字、古文物的研究当中,成立了“古文字古文物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研发出的智能程序“吉金识辨·青铜器智能断代与辨类”,已经投入使用。

  何景成指出,目前古文字学研究虽然获得了较多的关注,但仍然未改变其“冷门绝学”的性质,在学术成果发表、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社会资金资助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短板,需要国家、社会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完)

【编辑:姜雨薇】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丘成桐捐赠支持清华大学数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目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正在由消费端向生产端转化,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正不断加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时代。哪个国家率先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哪个国家就能够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赢得全球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因此在新时代新背景下,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可以说既是形势使然,也是时代必然。

纪录片“央宗的家”国内首播 展现香格里拉的“平民史诗”

本报北京8月25日电 (记者丁怡婷)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亿立方米。

从“两会热词”中感受民情民意脉搏

联想集团副总裁、全球电脑与智能设备首席质量官王会文认为最适合应用人工智能的路径是混合式人工智能(公共人工智能和私域人工智能的结合),提出在确保人工智能以人为中心的过程中,ESG是非常重要的结合点,二者相互促进,希望未来能更好结合。

中新教育丨山东设超1100家博士后科研平台 着力打造人才聚集地

文昌是知名的“排球之乡”。发布会称,第三届文昌排球节“春光杯”九人排球邀请赛将于4月5日至7日每晚举行两场比赛,目前已吸引泰国队、新西兰队、海南队、全国精英队4支队伍参加,多位国内外九人制排球明星荟萃。赛事将采用内场赛事和外广场综艺互动、舞台演艺、同频直播的双会场方式,为观众上演“排球盛宴”。

宁夏银川:景区实景演出让旅游“活”起来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绿色低碳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要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持续开展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提效,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有序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逐步实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与“绿色化”相统一。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